​“把脉诊治”震后九寨 童话世界“盛装归来”

2024-04-24 11:05:23 来源:新华社

字号
  • 超大
  • 标准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内,裴向军(左四)及团队成员在讨论矿山生态修复盆栽实验。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九寨沟景区景观受损严重。7年过去了,现在,曾经“伤痕累累”的九寨沟已“盛装归来”,在此过程中,成都理工大学裴向军教授团队进行了一系列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修复的实践探索。

据介绍,地震发生后,裴向军团队多次对九寨沟震损区进行现场勘察和科学论证。“‘师法自然’是我们做地质环境修复的核心要义。世界自然遗产地保育修复的材料、工艺、技术都必须是生态环保的。”裴向军说。

在九寨沟修复重建过程中,裴向军团队以多学科交叉技术为支撑,以糯米为原材料,加入生态有机材料,突破了糯米灰浆水下不能凝固、冻融剥落技术瓶颈,解决了生态材料筑坝、乡土植物修复难题。面对景区点多面广的斜坡地质灾害体与水土流失问题,团队提出了“阻渗-植生-结皮”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开发了光热驱动生态集水材料与智能化、一体化装备,提升了生态系统自适应维护能力。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影报道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内,裴向军(右二)及团队成员在讨论模拟地下水位变化对生态植被的影响实验。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地质环境脆弱区生态修复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内,裴向军(左三)及团队成员在展示其研发的光热驱动空气集水材料及应用模型。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内,裴向军在介绍其团队培育的防冲防淹轻质植生块。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2020年,裴向军率团队在九塞沟指导硬质景观生态修复所用基质土的调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18年,裴向军(左一)率团队在九寨沟做震后地质灾害详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8年拍摄的火花海溃坝造成湖水干涸、水体黄化的景象(资料照片);下图为2023年拍摄的火花海修复后的景象(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内,裴向军(中)及团队成员在展示其利用退化草皮培育的植生块。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4月20日,在成都理工大学内,裴向军(中)与团队成员合影。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记者:刘坤

报道员:张靖颖、姚辰

编辑:武巍、戚文娟、马晶、林革

制作:新华社摄影部AIGC实验小组

编辑:常青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