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夏至 别忘吃碗“尝新”面

2024-06-21 08:08:22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今天夏至 别忘吃碗“尝新”面

高温天气应养心安神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提倡清淡饮食避免贪凉

新华社发 张柯 作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今天,夏至,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想你的白昼最长,梦你的夜晚最短。”是夏至这一天独有的浪漫。而夏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那么,进入夏至时节后,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大家在养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请他们为市民释疑解惑。

高温天气继续,雷雨经常光临

昨天,骄阳一早就赶着来报到,威力丝毫不输前一天。也正因为如此,昨天又成为了一个妥妥的高温日。根据市气象台监测,省会昨天的最高气温是37.8℃。

昨天不仅气温高,紫外线也比较强,所以大家外出时都采取了不同的防范措施,有的戴遮阳帽,有的穿防晒衣,有的撑遮阳伞,目的只有一个:抵挡太阳的威力。

今天,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这意味着盛夏的到来。天气炎热、暴雨频繁或将成为天气常态。巧合的是,今天也是全市中考首日,咱们一起来看看天公是否给力吧。

根据最新气象信息,今天,省会阴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转多云,最高气温34℃。明天,晴转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最高气温37℃。

夏至到了,伏天也不远了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节气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那么,今年具体哪天入伏呢?今年的三伏天会不会很热呢?

庚日是干支纪日法中的一个概念,每隔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推算出2024年的入伏日期。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5日,8月24日出伏,共40天,这也意味着,大家将艰难熬过20天的中伏。

关于三伏天的炎热程度,农谚中也有一些有趣的说法。比如“三伏不热,五谷不结”,这句话意味着三伏天如果不够炎热,庄稼的收成可能会受到影响。另一句农谚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形象地描述了三伏天的高温闷热天气。

不过,农谚只是一种经验总结,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天气。气候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海洋温度、大气环流等。然而,这些农谚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季节变化的认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专家提醒大家,无论今年的三伏天是否炎热,市民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高温天气,比如保持适当的饮水量、避免在炎热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合理调整作息时间等。

早睡早起,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进入夏至时节后,地表的热量积蓄会越来越多,高温天气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从此时开始就要多在饮食上费费心了,提前给身体滋补到位,为健康助力,以防进入到伏天后出现乏力困倦、食欲低下等情况。那么,大家应该如何注意?怎么做才能安然度过炎炎夏日呢?咱们且听听石家庄市四院中医科主任、医学博士高宇是如何说的。

高宇告诉记者,中医理论认为此时应注重养心安神、防暑降温,提倡清淡饮食,避免贪凉,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

“饮食要清淡,可以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蔬菜粥、汤品等,既能生津止渴,又可以补充流失的水分。”高宇说,夏至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容易出现燥热不适。因此,多吃一些凉性食物有助于消暑降温,如苦瓜、黄瓜、西瓜等蔬果,绿豆汤也是夏至时节的消暑佳品,不仅口感清爽,还能起到解毒的作用。与此同时,夏季人体容易出汗,导致钾元素流失,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土豆等。他着重提醒大家,虽然夏季喝冷饮能暂时缓解炎热感,但过量饮用会对胃肠造成刺激,引发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因此,夏至时节应适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体内水分和盐分。“夏季虽然炎热,但过多摄入生冷食物如生鱼片、生冷瓜果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高宇建议,夏至时节尽量避免生冷食物,选择熟食和温热食物为主。

夏至时节,天气炙热,许多市民为了贪图舒爽,只想待在空调房里。对此,高宇并不认同,相反,他建议大家可以适当流流汗,因为,这也是身体排毒的自然需要。

高温可能导致情绪波动,但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所以,高宇建议大家凡事要沉得住气,不急躁,不焦虑,不走极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保持心情愉悦。

在起居方面,高宇建议市民顺应自然规律,适当调整作息,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并在中午安排半小时左右的午休,这样有助于缓解疲劳,保持精力充沛。“虽然天气炎热,但也应保持适量运动。”高宇说,大家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损耗体液。

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

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的天文学意义如此明显,因而,在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中,“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两个节气,而成语“立竿见影”其实就描述了夏至与冬至节气确立的方法。

相传,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曾奉命营造东都成周,成周也称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他在营造成周城的时候,在今天的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建立了一套通过测量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时令节气的装置——土圭和木表。土圭是水平放置的尺子,木表是直立的标杆。相传,周公将表影(影子)最长的日子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日子定为“夏至”。从此,观测冬至和夏至就成为历代王朝的一项要事。

在冬至、夏至的基础上,古人进一步细分了节气。将“昼夜分而寒暑平”的两个日子确立为春分、秋分,后来又加入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的主干“四时八节”已经出现。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对太阳黄道(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进行24等分,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在汉代的《淮南子》中,已经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夏至风俗多,别忘吃碗面

《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 “日北至, 日长之至, 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夏至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在古代,夏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此形成了一些习俗。

祭神祀祖。在古代,夏至和冬至一样,是民间的重要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民间在这天有祭神祀祖的习俗。《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在周代的时候,人们在夏至日祭神,是为了消除疫病和灾荒。《史记·封禅书》中说:“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直到清代皇家还保持着夏至日祭地的大典,明清时期祭地典礼在北京地坛举行。

吃面。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阳春面、三鲜面、炸酱面、打卤面……面面俱到。夏至时,新麦已收割,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之意。民谚说:“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一些地区也有夏至吃馄饨、食粽子的习俗。

消夏避伏。古人有“歇夏”假期。此时,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粉脂等物。富贵人家也于夏至日后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

称重。现在夏至称重的习俗很少了,不过古时候缺医少药,一旦生病就难以很快痊愈,所以人们对夏至称重情有独钟。这也寄托了人们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称重时,男女老少一个挨一个排队过秤,还有人报重,场面十分热闹,就像过节一样。(记者 崔虹)

编辑:刘晓婷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