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县红薯深加工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2021-12-03 08:20:01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编者按:冬季,各地的农民大多撂下锄头“闲”在家里。而今大不相同,在我市乡村走一走、转一转,见到的是果农、菜农忙着田间管理,种植户们积极“充电”,一些休闲农业观光园里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农闲人不闲 冬休变冬忙”系列,感受现代农民不一样的“农闲生活”。

本报讯(记者 杜倩倩 通讯员 陈乐娟)这段时间,元氏县富民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国从特别忙。这不,上一个电话刚挂,下一个电话又响起,来电都是找她订手工粉条的客户。

“现在合作社每天加工上百斤红薯粉条,还是有点供不应求。”赵国从告诉我们,随着市场进一步成熟,今年合作社产值比去年翻一倍。

每到冬天,元氏县前仙乡牛家庄就会迎来小山村特有的“粉条加工季”,村民凭借加工粉条的高超手艺,把“冬闲”变成“冬忙”。

在牛家庄的通村公路上,只见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处处活跃着村民晾晒粉条的身影。“这些粉条都是昨天做的,要户外冷冻一晚上,第二天拿出来晾晒,晒干完成以后装袋、标斤,然后再销售。”牛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月民一见面,就向记者介绍起粉条的制作过程。

“传统手工粉条柔滑爽口、粉味纯正、筋道耐煮。”李月民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有部分工序可以使用机器来替代,但每一道工序也不能少,材料也要纯红薯粉制作,这样才能保证粉条的口感。

据了解,赵国从的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亩,种了西瓜红、蜜薯等多个品种。这几年,由于粉条的质量和市场越来越好,合作社自己种的红薯不够用,于是她又转变思路,通过收购周边农户种植的红薯以及粗加工红薯淀粉,加工成粉条后进行销售。

院子里,正在一旁晾晒粉条的工人们喜滋滋地说道:“村里有个合作社就是好,不但解决了同村乡亲红薯收藏的难题,也为我们这些农闲在家的村民增加了收入,我每年这个时候就来这里干活儿,洗红薯、打浆、做粉条这些我都会,一天工资100多块钱,一季干下来,能为家里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旁边烧火的老伙计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亩红薯产量5000斤,光卖红薯只能收入3000多元,但制成700多斤手工粉条,大约卖9000多元。他家今年种植红薯17亩,总收益6万多元。

近年来,前仙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施“一村一品”等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引导村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扩大规模,培育品牌,使粉条加工形成了带动产业。“尽管牛家庄村粉条已经有了一定名气,但要打造成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还有许多事要做。”前仙乡乡长狄鑫表示,接下来会扩大规模,统一管理,统一标准,把牛家庄村的红薯做大做优,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编辑:刘晓婷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