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梦,我们随你一起追!”——再忆袁隆平与邯郸的“粮缘”

2024-05-24 15:49:44 来源:邯郸新闻传媒中心

字号
  • 超大
  • 标准

5月的冀南大地,又将迎来麦浪滚滚、田野飘香。

11年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躬身一望无际的麦海,手捧金黄灿烂的麦穗,用麦芒轻轻划过手掌,眼神里透露出丰收的期许。

时光不可回转。袁隆平离开我们已经3个年头了,而袁隆平的种子,早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一年又一年,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袁隆平的指导下,超级稻田初创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024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逝世三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福如早早起床,遥望长沙,心中充满无限悲痛和思念,一幕幕与袁隆平相处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宋福如与全国政协常委袁隆平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宋福如诚恳发出邀请,院士欣然应允:到邯郸看“麦浪滚滚”。

2013年6月7日,袁隆平第一次来到邯郸。在永年区刘汉乡刘备村乡音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田里,硅谷826、硅谷827小麦新品系长势喜人。袁隆平用手测量株高,询问每株上的麦粒有多少,一亩地有多少株,常年小麦千粒重是多少……宋福如一一作答。当得知示范田小麦亩产最高达到814公斤时,袁隆平高兴地说:“了不起,非常了不起!”

2013年6月7日,袁隆平院士第一次来到邯郸看“麦浪滚滚”。(资料图片)河北省硅谷农科院 提供

随后,袁隆平参观了河北省硅谷农科院,在这里与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座谈,提出运用“四良配套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袁隆平说话也很风趣,他鼓励大家说:“老大(水稻)在前面跑,老二(小麦)在后面追啊!”

2014年春,袁隆平派助手送来“超优千号”,指导采取“四良配套法”,在永年区广府镇硅谷农科院水稻研究基地,创建了120亩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田。

这块稻田留下了袁隆平的笑声,也留下了袁隆平的期许。

此后几年,这块稻田4次创下世界高产纪录。硅谷农科人说,这是他们对袁隆平院士的最好告慰。

在袁隆平的牵挂下,超级稻四创纪录

袁隆平生前一直牵挂着邯郸的这块稻田。

2016年9月26日,艳阳高照,和风如沐。中午时分,86岁高龄的袁隆平从湖南长沙乘坐高铁来到邯郸,一下车就直奔稻田。

2016年9月26日,袁隆平院士第二次来到邯郸,一下车就直奔稻田。

稻谷迎着阳光,泛出一片金黄。自称“80后”的袁隆平健步走在稻田小道上,大家像“追星”一样紧跟。他跨过排水沟,径直走进泥泞的稻田,仔细观察,爱不释手。

宋福如回忆说:“当时,我就在袁院士身边,看着院士双手托起稻穗,就像看到亲爱的朋友一样高兴。”

在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院技术人员的精心管护下,那一年的11月8日和9日,经河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进行实打实测,这块示范基地创下亩产1082.1公斤的高纬度地区世界最高纪录。

袁隆平第三次来邯郸,是2017年10月15日。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袁隆平赴京参会途经邯郸。这一次,他率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团队,来到正在实打实测的稻田,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亲切交流,听取了专家组的测产汇报,不禁竖起大拇指,自豪地说,这块高产攻关示范田“提前实现了每公顷17吨的第六期高产攻关目标,创世界单产最高纪录,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实打实测,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再次刷新杂交稻单产世界最高纪录。

2017年10月15日,袁隆平院士第三次来到邯郸指导粮食生产。

平均亩产1203.36公斤!2018年10月29日,经专家组实打实收测产,硅谷农科院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田第三次创下超级稻单产世界最高最新纪录。

2020年底,病中的袁隆平委派他的学生、农业农村部耐盐碱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新奇博士来到永年,将他亲手培育的种子交给硅谷农科院,希望发挥种肥配套优势,创造杂交水稻亩产1300公斤的世界奇迹,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献礼。2021年,这块稻田亩产达到1326.77公斤,又一次创水稻大面积种植世界最高纪录。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生前以诗言志,追寻最纯真朴实的初心,传递最朴实美好的情怀,筑造了充满希望的“禾下乘凉梦”。

“这个梦,我们随你一起追!”宋福如说,院士的教诲言犹在耳,要以袁隆平为镜,做一个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科技工作者。

在袁隆平的鼓励下,硅谷农科人建新功

在袁隆平院士团队指导下,永年这块稻田一次次创下世界高产纪录,宋福如及团队因而两次获得“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回忆起袁隆平院士为自己颁奖,并鼓励团队打破水稻在温带地区极限产量的往事,宋福如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016年11月24日,第九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颁奖大会暨超级杂交稻重大进展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组获得“第九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2018年9月7日至8日,首届(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宋福如和日本池桥宏、印度伊希·库玛等六位国内外专家,荣获“第十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袁院士亲自为我颁奖,这是何等的光荣啊。我至今仍感觉到证书上留有院士的体温。”宋福如告诉记者,2016年他代表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组参会期间,袁院士与他有过一次谈话。袁隆平说,根据日本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吉田昌一估算,水稻在热带地区的极限产量为每公顷15.9吨,在温带是18吨。“我国在位于热带的云南个旧超级稻示范基地已突破15.9吨的极限值,科研工作无止境,你们要力争在河北永年打破水稻在温带地区的极限产量。”袁隆平这样鼓励宋福如。

院士的谆谆教诲,始终激励着硅谷农科人乐于勤于“自找苦吃”。这些年,硅谷农科人在种肥配套研究同时,持续利用有机硅功能肥改土治碱,他们从中原大地出发,奔向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我国盐碱地最严重的地区,书写着盐碱荒滩变生态粮仓的传奇,为让祖国大地粮满仓、菜丰盈、果飘香奔忙着。

好消息再次传来。2024年4月底,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一组数据: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176.7万亩,总产量108.9亿斤,单产、总产均居全省第一。这是自2013年以来,我市连续11年跻身全国“百亿斤”粮食大市行列。

“袁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经他亲手培育的种子,早已深深埋在泥土中;他的‘禾下乘凉梦’,也已经在硅谷农科人心里生根、发芽……”站在袁隆平来过的稻田里,宋福如说。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常生军/文 李磊/

编辑:刘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