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社火在这里传承不“熄” —— 井陉矿区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

2024-05-03 06:07:37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5月2日,市级非遗项目“井陉矿区社火”表演在该区段家楼景区举行。欢快的鼓点、铿锵的锣声、多彩的服装、利落的武打动作,赢得现场群众的阵阵叫好声。

社火,是指在传统节日里扮演的各种杂戏,属于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相传在宋代已经出现。经过代代相传,凝结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了独特的民俗风格。近年来,井陉矿区积极推进非遗传承和发展,“井陉矿区社火”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并多次走出“深闺”,赴北京等地进行演出,成为石家庄市的特色文化品牌。

26岁的王玉明是这次展演活动中红脸社火的主要演员。他和其他社火表演队队员一样,精神抖擞、神采飞扬,踏着鼓点,尽情演绎。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身段、一个眼神都带着纯正的社火“范儿”。王玉明骄傲地给记者介绍起了井陉矿区社火。他说,“井陉矿区社火”以武术表演为主要内容,分为红脸社火和白脸社火两种表现形式。红脸社火演出时,参演队员都要画上所演角色人物的彩妆,还要穿上特定的服饰。白脸社火参演队员不化妆,穿武术表演服饰。

场上的人演得起劲儿,场下观众看得过瘾。“太好看了!演出形式别出心裁,每支队伍都演得很用心很精彩,看得非常过瘾!”听闻当日有民俗表演活动,市民王旭早早来到段家楼景区等待,看得兴致勃勃,连连点赞。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井陉矿区文化馆负责人王利介绍,“井陉矿区社火”是石家庄西部山区的民俗艺术瑰宝,经过代代相传,凝结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记忆,传承了独特的民俗风格,是矿区人民对民俗文化的巨大创造,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青泉的脸儿,白彪的点儿”,是广传于“井陉矿区社火”的佳话。井陉矿区青泉村社火表演历史悠久,青泉社火脸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所用的颜料中加入了中药等物质,经过土法熬制,涂在脸上不仅对脸没有伤害,还不会被汗水弄花了脸,不影响脸谱的原样,清洗起来也十分方便,因此享有很高的赞誉,盛传不衰。

青泉社火脸谱的色彩和图案有红脸、白脸、花脸等之分,共计24幅样图,传统绘制的脸谱线条流畅、色泽亮丽、光彩照人,观赏性极强。近年来,青泉村社火团队在脸谱绘制技艺上,借鉴戏曲脸谱艺术,使青泉社火脸谱更有活力。同时,还定期邀请当地老一辈社火艺人对年轻人进行脸谱绘制培训、社火动作指导,传承发扬传统社火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喜爱社火艺术。

清泉红脸社火打击乐器以大鼓为主,配以钹、小锣。有时一面鼓、有时两面鼓,分别放在社火场子的正北、正南,正北叫上场门。演员由此上场演出,击鼓和社火表演构成红脸社火的整体,缺一不可。清泉敲鼓人鼓技超群,鼓槌重、鼓点多,钹、小锣随着鼓点灵活配合,天衣无缝。

“井陉矿区社火”是省级非遗项目联庄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白彪红脸社火进京展演和石家庄市社火节在矿区的举办,成为我市的特色文化品牌。

据了解,古时,社火活动一般都是在庙会之日,由领队(火头)到火场(庙会放烟火的场所)祭祀以后,过门跑阵(一般由火场指挥、香头负责,是武术的仪式)再到街场庙会中演出,祈祷来年人寿年丰、风调雨顺。如今,作为广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民俗活动,“井陉矿区社火”一般在重要传统节日进行演出,充分展示了井陉矿区群众快乐向上的精神追求。

近年来,为更加完美地诠释传统特色民俗文化的表演内涵,井陉矿区不断加大挖掘、加工力度,在秉承传统表演风格的同时,对其进行整理、丰富和提高,为其注入新时代精神风貌,积极打造“太行社火风”特色文化品牌,并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展演、系列文化赛事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其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向大众视野,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据统计,井陉矿区目前共有社火、拉花、舞龙等特色民俗文化演出队伍150余支,演员人数达4500余人。(记者 杜倩倩)

编辑:连秀南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