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艺术之花再放异彩 —— 赵县曹丽敏家庭获评河北省“最美家庭”

2023-07-06 08:18:37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石家庄日报记者 郭莉萍 实习生 赵可心

59岁的曹丽敏是赵县文化馆的副研究馆员,对扇鼓情有独钟的她,多年来和家人一起传承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赵州扇鼓”,在保留原有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出新,创作出多项扇鼓作品并搬上了舞台,成为弘扬技艺、坚守初心的传承之家,当之无愧地被评为2022年河北省“最美家庭”。

“扇鼓扇鼓圆又圆,上打下坠九连环。虽然不是值钱宝,我靠扇鼓讨吃穿。”7月3日,一曲唱罢,曹丽敏告诉记者,这段扇鼓舞的开场词形象道出了它的起源,就是由乞讨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演变而来。

“扇鼓经历了乞讨、卖艺、自娱自乐、舞台表演四个阶段,现在形成了欢快活泼的表演风格,深受群众喜爱。”曹丽敏介绍,“赵州扇鼓”集击鼓、唱词、舞蹈于一身,手中的扇鼓是控制表演节奏的乐器和工具。它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和对歌形式的,也有有角色、有人物、有情节的,还有以说唱形式出现的,以及载歌载舞、舞蹈性较强的等。

“我们现有赵州扇鼓传统鼓谱六套、新编鼓谱四套、音乐八个版本,如《古桥鼓韵》《探妹歌》等。”曹丽敏笑着说,如今,扇鼓已成为赵县一种比较重要的喜庆艺术形式。每逢喜庆丰收之时,农民手持扇鼓,在场院里扭起舞步,敲打着轻快活泼的鼓点,唱着民歌小调,载歌载舞,表达欢悦的情绪,十分富有生活情趣。

说起与“赵州扇鼓”结下的不解之缘,曹丽敏坦言,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扇鼓舞作为赵县民间艺术的重点项目被列入了保护挖掘之列,赵县文化馆的老师们都在积极参与扇鼓的挖掘与保护工作。1980年,能歌善舞的她来到赵县文化馆工作,那时一有时间,她和文化馆的其他老师便骑上自行车、提着录音机往扇鼓老艺人的家里跑,录唱词、记动作,随着对扇鼓的熟悉,她也从“看一看”“跳着玩玩”,决定要学好这项民间艺术。

此后,为了学习扇鼓艺术,曹丽敏几乎走遍了全县每个村庄,走访了百余位老艺人,哪里有扇鼓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最后,她拜在赵县杨户村扇鼓艺人张四子门下,成为“赵州扇鼓”第四代传承人。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和苦心钻研,曹丽敏掌握了“赵州扇鼓”的全部表演技艺,在扇鼓的传承过程中吸收民间艺术之精华,在保留原有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出新。如在做击鼓动作时,不单纯是在身前击鼓,而是变成了上、下、左、右、前、后和跳击等,更加丰富多样;从表演形式上看,将原来的独唱、对唱、说唱及载歌载舞形式,发展至目前的大型广场表演和舞台表演,这些变化和发展,都融入了她数十年的心血。

为使优秀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曹丽敏先后在赵县城乡开辟了五个“赵州扇鼓”培训基地,开办了“赵州扇鼓”传习所,组建了赵县文化馆少儿艺术团、老年扇鼓艺术团、梨乡扇鼓队,并培养出大批“赵州扇鼓”表演人才,她所创作的舞蹈还获得省市以上奖励60余项,并逐步登上大雅之堂、走出了国门。2007年,“赵州扇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曹丽敏的爱人张金礼也在赵县文化馆就职,他们俩是夫妻又是同事,更是群众文化战线的战友以及文艺作品的创作伙伴,携手走过的40年间,他们共获省市以上奖励百余项,其中创作的舞蹈、音乐、曲艺等作品分别荣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二等奖、中国中老年文艺汇演金奖、华北五省市舞蹈比赛一等奖、中国汉牡丹艺术节第二名、燕赵群星奖、石家庄市文艺繁荣奖、石家庄市首届曲艺汇演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其专业技能得到国家级专家的赞誉和认可,为赵县群众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希望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将‘赵州扇鼓’这个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欣赏到这种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曹丽敏夫妇信心满满地说。

编辑:刘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