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山水文章 助推乡村振兴

2022-11-03 07:53:15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东寺庄村一角。

村民在岳霍口村精心打造的党建文化墙前驻足。

人居环境整治后的岳霍口村。

□许建娜

“上茶喽!”村民杨梅霞喜盈盈地将一壶红枣茶奉上客座,香气四溢。杨梅霞是行唐县东寺渔村景区“吃茶去”茶馆的老板娘。2020年,听说村里要建景区后,原本在外打零工的她辞职回家把自家位于景区的老房子翻修一番,经营起了茶馆和饭店。“在照顾一家老小的同时一年还能收入七八万元,并且可以给周边百姓提供几个就业岗位。”杨海霞说起来满是知足与自豪。

东寺渔村景区位于太行山东麓的行唐县九口子乡东寺庄村。东寺庄原本是一个古老的小渔村,依山(孔雀山)傍水(行唐的母亲河郜河),风景秀美,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该村祖先在此定居后的主要食物,多半是从穿村而过的水中获取。

废弃矿山变美丽景区

曾经,当地因挖山开矿,区域内山体毁坏严重,原始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一面是美丽的孔雀湖,一面是满目疮痍的孔雀山,让无数行唐人望湖兴叹。在村民的千呼万唤下,2018年,当地开始进行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

经过近四年的整治开发,原来的废弃矿山不见了。通过恢复地貌,种植樱桃、寿桃、石榴等果木900余亩,绿化率达85%;重新铺设道路,进行山体、水体生态景观打造,蝶变成一个包含山水渔猎乐游区、湖丘滨水营地区、设施游乐区、水果采摘区、美食区的东寺渔村景区。景区创新性引进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将园区打造成一个集果蔬生产、加工、观光体验、健康休闲、餐饮娱乐、生态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截至2022年10月,近20万人次游客流连于景区的湖光山色,体验渔猎文化,纵享鱼宴美食。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依托景区的绿水青山,景区内有房子的村民像杨梅霞一样做起了饭店、民宿等生意,有土地的收上了租金,很多百姓还领上了工资。“我今年61岁了,外出打工没地方要,发展旅游景区解决了我的难题。”在东寺渔村景区入口处检票的贾玉文说,他在景区打工每月有两千多元的工资,另外还将自己的1.2亩坡地流转给了景区。

据东寺渔村景区负责人贾春杰介绍,通过“土地流转挣租金+园区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挣股金”的模式,景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效果非常明显。景区流转东寺庄村及周家庄村土地3300余亩,使涉及的128户村民获得每亩地每年700元至1200元的租金。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平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最多的可达到2万多元。同时,景区售票、保洁、餐饮、浇水除草、设施建设维护等就业岗位130人绝大多数是来自周边村剩余劳动力。景区正在建设的研学牧场依托旭丰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全县1163户建档立卡脱贫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按照10%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带动脱贫户户均增收不低于1200元。村集体带动村民利用村内旧房屋改造的民宿、农家乐也正在建设中。村集体利用乡村振兴资金购置的观光火车租赁给景区,为村集体每年带来5万元的收入。景区还建设了乡村振兴电商馆,是为解决当地农土特产售卖困难而修建的服务性设施,为周边一些村落原来销不出去的水果、干果等打开销路。

渔耕文化留住乡愁

品味渔村美食的客人学会了渔村的酒令:“小小渔船,两头尖,两支浆来,一支帆,我撒网来,你划船,今天的酒咱俩喝,你说咋喝就咋喝。”来游玩的小孩子们则学会了渔村的歌谣:“你撒网来我划船,打点儿鱼,去赶集,弄点儿藕,换壶酒。”在东寺渔村,游客走在渔猎文化长廊,可以了解到东寺庄村民悠长的捕鱼历史;在景区百米溪体验捕鱼的乐趣时,很多游客掌握了“涨水鱼,落水虾”“春打边,夏打弯,不冷不热打两边”等捕鱼的秘诀。

这些都是勤劳的东寺庄渔民在劳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积累了渔歌、民谣、谜语等民俗文化,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渔耕文化,具有浓郁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口口传唱,流传至今。景区的兴起,激发了人们传承渔耕文化的热情,留住了乡愁记忆。

农旅融合,行唐县走出了由资源型向生态型转型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加鲜活的面貌。东寺庄村2022年获得了“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石家庄市市级宣传文化示范村”等先进称号。 

编辑:张洁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