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了个羊〉让多少人上瘾上头》追踪报道 网游“入坑”容易“出坑”难
2022-09-22 08:37:06 来源:燕赵晚报
- 超大
- 大
- 标准
- 小
《〈羊了个羊〉让多少人上瘾上头》追踪报道
网游“入坑”容易“出坑”难
专家:从“停下玩手机一分钟”开始,淡化上瘾模式斩断“玩根”
种菜、领水果等游戏任务,每天都消耗网迷们的时间和金钱。
9月21日,燕赵晚报刊登了《〈羊了个羊〉让多少人上瘾上头》的报道。该报道刊登后,引起了不少市民和网友的共鸣。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能让人“上瘾”的东西早已不止烟、酒、咖啡和饮料了。我们每天会习惯性点开某个App浏览其中内容、我们会对拼多多好友助力永远着迷、我们会热衷于购物平台上“免费领水果”、“免费领鸡蛋”的游戏、我们会看见微信群里的红包就忍不住点开……对此,一位网友说,这是所谓的“上瘾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商家都想用各种新颖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关注的人多了,商家还想增加“粘性”,让人们沉迷最终“上瘾”。
文/图 燕赵晚报首席记者 李惺 燕赵晚报记者 赵晓华
免费领取水果鸡蛋让人上瘾
“我的一天是从打开手机给‘果树’浇水、给‘菜园’施肥、给‘小鸡’喂食开始的。”肖潇(化名)说,早晨醒来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入各个购物平台的小程序忙碌。
随着电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购物平台上添加了一些游戏类的小程序。商家宣称,人们只需要定期浇水、施肥、喂养,就可能免费获得水果、鸡蛋等商品。商家此举吸引了一大批用户去主动“薅电商的羊毛”。到淘宝的芭芭农场给果树浇水,到拼多多的菜园里施肥,到美团的小程序里给小鸡喂食赚取鸡蛋……
“我在购物平台的小程序中种果树,是在同事的带领下‘入坑’的。”肖潇说,同事对自己说,进入芭芭农场后,网页上会出现一片绿地,用户可以选择种猕猴桃、苹果、橙子等果树中的一棵。最初种下的是一颗水果种子,果树等级为一级,通过用户施肥,这颗种子就可以长大、开花、结果。当升到15级后,“果实”才会成熟。“果实”成熟后,用户就可以花一分钱包邮得到一箱水果。
听完同事的介绍,肖潇觉得不用花钱就可以得到水果很划算。为了拿到商家免费赠送的水果,肖潇便养成了每日为“果树浇水”的习惯。刚开始,肖潇觉得这件事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消遣,并没有当成“每日必修课”。当她渐渐发现了等级快速上升的方法时,她便开始了真正的“入坑”。
“每天登录芭芭农场,可以获得一些肥料,如果想获得更多肥料,就需要按照游戏规则浏览商品、分享链接、下载软件等。”肖潇说,每次浏览15秒的商品广告,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肥料,而每天有几十个类似的任务需要自己去完成。她还发现,浏览商品页面的时间规定是15秒完成任务,但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自己都会忍不住多看一会儿,这样一来花费的时间便无形增加了。“而且我浏览的时候,看到商品就想购买,根本不会顾及这件商品有没有用,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让果树成熟。”肖潇说,忙碌了两个月后,自己终于收到了第一箱免费橙子——7个个头不大的橙子,大约1.5公斤。此后,肖潇扩大了“耕种”范围,拼多多种菜、美团养鸡等小游戏都开始尝试。
“虽然我也明白,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付出的时间和金钱都不少,但一想到能获得免费的水果和鸡蛋就感觉特别过瘾。而且周围的朋友和同事还会相互交流心得,真是越陷越深。”肖潇说,这真是“入坑”容易“出坑”难啊!
拼多多提现活动让人欲罢不能
相信不少人所在的微信群里,都出现过“拼多多助力”的内容。对此,瑶瑶(化名)说,自己之前对这种助力的行为是比较抗拒的,虽然也被拉着助力过几次,但是基本没有深度参与的想法。“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认为绝大多数用户根本无法成功提现,看上去像是一个‘无解的局’。”瑶瑶说,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在好友“提现成功”后改变的,她不自觉也想要尝试一把。
瑶瑶说,不知从何时开始,“拼多多助力”总是不断被周围的人提起,让本无兴趣的人觉得“提现”也不是遥不可及。所以很多人一边说着不可能成功,一边又不甘心地想要尝试一下。“我真正参与之后,发现想要提现就要一环套一环,拼多多给用户的初始金额很高,经常显示只需要再完成0.1元就可以提现。开始看到这个完成金额时,我认为很容易就能完成任务,但真开始提现却发现并不容易。”瑶瑶说道。
但就在瑶瑶想要放弃的时候,赠送、翻倍卡、直接提现卡、专属特权等减少任务金额的方法就出现在了她面前。“这时我又会再次产生提现容易的错觉,想要再尝试一次。”瑶瑶说,自己发现对于之前曾经玩过游戏,但没有成功提现的用户,平台还专门设置了时光倒流的玩法,告知上次如果再努力一把,就可以成功提现了。
“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我基本上就被洗脑了,感觉自己离提现已经近在咫尺,殊不知这是为后续的分享助力做的铺垫。”说到此处,瑶瑶叹了口气。进入分享环节后,瑶瑶发现又增加了各种兑换道具的环节,从金条到宝石再到红包,真是套路连连。在瑶瑶看来,为了提出现金,自己就需要不断地找好友助力,但是这种分享是需要消耗人情的,越到后期难度会越大,很多人都无法坚持下去。
这时,手机屏幕上会出现赠送的锤子,让用这把锤子去砸木板。“这时,我感觉离提现目标更近了,谁知又会出现需分享给指定用户的环节。这次分享完毕最高可以获得10个锤子。”瑶瑶说,为了尽快提现,自己忍不住开始新一轮分享。一番操作下来,时间消耗了不少,可瑶瑶却依旧没有提现成功。”
“直接提现”“手气真好”“提现300元”“只差0.01元”……瑶瑶说,自己就是被这些词语一步步吸引无法自拔的,虽然没有提现成功,自己看到微信群里的“助力”活动还是想要参与。
“停下玩手机”淡化“上瘾模式”
“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上瘾模式’。”一位网友看了燕赵晚报《〈羊了个羊〉让多少人上瘾上头》的报道后说,在互联网时代,商家都想用新颖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吸引了关注度之后,还要增加“粘性”,让你沉迷,最终“上瘾”。任何具备“成瘾”属性的事物,必然存在内在满足感,没有内在满足感,就不会存在需求。仔细分析,在类似的互联网事物中,都有类似的“成瘾”要素。
的确如此,《羊了个羊》同类型的小手游、魔性没营养的小视频、电梯里不得不看的重复广告……这些事物似乎都会让人“上瘾”。虽然大家并不会真正“上瘾”,该读的书还会读,该做的事还会做,但短期内耗费大量时间看广告、打游戏等行为,会让人在突然的短暂离开后感到“焦虑”。
当然,也可以利用“沉迷机制”来斩断“玩根”。沉迷某种互联网事物时,出现“想要停下”的念头时,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先停1分钟”的“小目标”,再让自己用其它方式转移注意力。甚至可以把“停下玩手机”设计成游戏,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去淡化“上瘾模式”。
其实,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世界既光鲜亮丽,也陷阱丛生。“用得好,可以让我们更快捷地获取知识;用得不好,则会让人沉迷、无法自拔。”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昕雨说,“不确定的结果”可以让人的大脑分泌更多感到兴奋、传递开心的“多巴胺”。大家明明知道微信群里的红包即使抢到了,打开后可能就几分钱,还是会很开心点开红包。这就是因为“我们不确定到底能抢到多少”,这次可能1分钱、5毛钱,下次可能是1块钱、5块钱,这种不确定惊喜所带来的兴奋,远远胜于别人直接送给你5块钱、10块钱所带来的快感。
李昕雨说,面对纷扰的网络世界,成年人尚且无法“抵御”,那么尚不具备完全分辨是非能力未成年人,更是会被一些成瘾性互联网产品吸引。“和成年人相比,沉迷网络会让孩子们更容易忽略现实中重要的东西,会让他们丧失前行奋进的动力。”李昕雨建议,面对这种情况,成年人要做出表率。尤其是各位家长们,更要成为“好关系、好方法、好榜样”的“三好”父母。从自己做起,有节制地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让孩子们反思与网络的关系,全家一起放下手机合理安排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