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医”而生 守护生命之光

2022-08-19 09:09:46 来源:燕赵晚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  让我们走近三位医务工作者



有这样一群人——疫情当前,他们勇敢逆行;无影灯下,他们妙手仁心;实验室里,他们攻坚克难;坐诊台前,他们春风化雨。医师是他们的身份,是他们的选择,是他们的职业,也是他们的信仰。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走近三位医务工作者,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虽然所在岗位不同,却都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生命的一道光。

首席记者 李惺 记者 赵晓华 实习生 冯佳宁

何思远: 年纪轻轻已成为病患“靠山”

27岁的何思远是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糖尿病——脂肪肝科的一名医师。虽然年纪尚轻,但何思远与医学的缘分已将近10年。2013年的夏天,她毅然决然地将“医学专业”填在了高考志愿单上。这并非一时冲动,医学的这颗“种子”其实早早地就在她心中萌芽了。何思远的姥姥患有糖尿病,平日里吃喝都十分注意,一直在努力控制血糖,但有一次她居然昏迷了。“姥姥昏迷期间,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照料打动了我和家人。他们真好,幸好有他们。”何思远用最朴实的话语描述着自己的感受。这群身着白衣的普通人在危难之际成为了别人的“靠山”,何思远为此产生了一个想法:自己也要做别人的“靠山”。于是,何思远成为了一名医生,她的姐姐成为了一名护士。

前段时间,何思远参与了一位胰腺癌晚期患者的治疗工作。“胰腺癌晚期患者,很难挨过三个月。”讲述到此处时,何思远的声音轻轻颤抖着。“当时,应患者家属要求,医院未将实际病情告知老人。那一刻,或许谁都不希望老人生命最后一段时光在恐慌和绝望中度过。”何思远说,平日自己一有空就会来到老人的病房,给老人讲讲笑话、聊聊天。虽然谁都明白结局无法改变,但她觉得,哪怕能为老人减轻一点痛苦也好。老人离世后,家属给当时照料的医护人员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字字句句都透露着感恩:感谢你们善意的“欺骗”和悉心照料,我替父亲谢谢大家……这封信让何思远和同事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些东西很难在学校学到,医患之间很多感情很是真挚。”何思远认为“人文关怀”是自己学到最宝贵的东西。有的病人会焦虑、伤心,有的病人却很冷静,无论何种情况,医护人员都要将心比心。作为一名白衣天使,不仅要治愈病人的身体,还要给他们希望,抚慰他们的内心。

谈及未来,何思远说,想要当好一名医生付出的辛苦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但再多的辛苦,都没有比看到患者身体慢慢康复而令人开心了。“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要到了,未来我会更加坚定当初的选择,再苦再难也不会放弃身上的白大褂。”何思远说。

何志广: 扎根基层27年 守护居民健康

何志广是长安区高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经历了从卫生所、卫生院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身份的转变。何志广本可以转到大医院发展,但这个机会被他放弃了。“从一名乡村医生成长为全科副主任医师,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挺好的。”从业27年,扎根基层27年,如今何志广更是手机24小时开机,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在何志广心中,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门诊工作不仅是看病,更是与患者交心的过程。“记得曾经有位60多岁的女士来看病,说自己头晕、失眠,也去大医院做了CT、冠脉造影等检查,均未见异常。这次她是因为恶心、腹胀来就诊的,想让我帮助联系上级医院做胃镜和肠镜的检查。”何志广说,检查了这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后,发现病人总是愁眉紧锁,情绪也不是很好。于是,何志广便询问:“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听了这话,这位患者先是欲言又止,最后失声痛哭,说出了原因。原来患者搬到新家后总感觉不适应新的环境,又怕说出原因后家人担心;时间一长,心病引起了全身不适。问题找到了,何志广为她开了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当病人再次来复诊的时候,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除了门诊工作以外,社区医生很多工作需要入户出诊和巡诊。“谁家老人行动不便,谁家有从大医院手术回来需要换药、拆线的患者,这些信息都需要掌握。”何志广称自己为“片医”,他把自己经常联系居民的电话号码储存起来,几年下来手机通讯录里面已经有了2800人。工作中,何志广把平时要出诊的病人按照轻重缓急做好记录,方便的时候就去出诊。

当今已是网络时代,何志广还建立了 “志广家庭医生工作室”微信群。他把医务人员和社区有需要的居民都拉进了群,在群里大家沟通更加便捷。“这样一来,居民的一些小毛病就能在微信群里得到初步诊治,我们也可以定期进行健康小讲座。”何志广说,作为社区医生与时俱进很有必要。

“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社区居民认可,就觉得一切都值了。”50岁的何志广说,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了,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医生自己无怨无悔。

张玲: 以团队之力帮患者跑赢病魔

她坚守呼吸与危重症临床一线几十年,以心交心,以仁心对待患者;她精于医术,带领科室成为医院的龙头科室,成为河北省重点发展科室。她就是国家呼吸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河北区学科带头人、河北省呼吸医疗界的优秀代表、河北省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张玲。

大学毕业后,张玲一直专注于呼吸与危重症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1999年,张玲主张创建了呼吸与危重症这门学科,学科逐渐发展壮大,从最初的3张床位,发展成目前河北省规模最大的呼吸学科之一。2018年,张玲带领团队成功申报了全国只有9家的呼吸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并完成了制定的目标。张玲深知,呼吸学科的发展,仅靠一人之力、一家之力远远不够。在日常工作中,张玲为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学科骨干。如今,她带出来的学生,都已成为了医院呼吸系统的中坚力量。

面对患者,张玲从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每次会诊,我和团队的成员们都是边听汇报边记录,细致询问,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体温、咳嗽等症状,年龄、基础疾病,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等,进而做出判断。”张玲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她和团队的成员们常常会忘记时间,忘记饥饿。

“就是希望在我这里,患者能真正体会到关注与爱。为患者治病,也要治其‘心病’。”张玲说,自己及团队都想给患者多一些关怀和温暖。坚定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给了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与决心。张玲默默为患者奉献自己的专业所长,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2020年,张玲荣获了河北省“时代新人·河北好人”荣誉称号。

如今的她,即将步入花甲之年,却仍然奋战在临床一线,举团队之力,帮助患者跑赢病魔,战胜死神。“在医疗战线工作几十年了,在我心中赢得患者的信赖最为重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坚守初心。”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时,张玲说出自己的心声。 

编辑:刘晓婷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