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莳花人

2021-11-25 08:51:10 来源:燕赵晚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作品《枯木逢春》。

■他把这项非遗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爱好者。

■租住的小屋成为他看书学习的静谧之地。

■开车从山里捡回来的石头成了他的宝贝。

■创作插花时,他目光专注,神情恭谨。

■一枝一叶都是他创作的题材。

今日出镜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燕赵插花艺术”项目传承人赵煜

采访动机

倡导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生活方式,他希望插花能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

□文/本报首席记者 杜慧 图/本报记者 张海强

一束灯光下,古朴的书案上,浅青色的竹节瓶内,一段枯木、两个红柿、三四枝银叶菊、十余朵紫色小雏菊,这些平日里毫不起眼的花花草草,在赵煜的手中经过简单修剪、构图,仿佛被赋予了新生,焕发出清雅、自然、绝俗之美。“在古人的书案上,这种传统插花最为常见,它是民众寄情花木、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装点生活的重要载体。如今,传统插花回归,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赵煜,70后,燕赵插花艺人。他租有一个小院,隐藏于青园街上的闹市一隅,灰墙砖地,古朴典雅,是他安心读书、钻研插花技艺的心之归宿,他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指月喜舍”。

昨日,在赵煜的小院,这位喜花之人讲述着自己与插花的缘分。1992年,18岁的赵煜从晋州来到石家庄,工作单位就在裕华路上省电台院内的河北音像出版社。市场经济大潮中,他辞职下海,经营起鲜花生意。2003年初,在青园街开花店的赵煜听说北京林业大学的王莲英教授在北京开办插花培训班,他便慕名前往,成为了第一批学员。“王莲英是我国杰出的插花艺术家,她让我对插花有了重新的认知。”赵煜告诉记者,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由来已久,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两宋达到鼎盛,于明代发展出了完备的艺术体系,却在清代以后日趋式微,渐渐在生活中销声匿迹。王莲英教授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插花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在她和同事秦魁杰教授等人的推动下,传统插花于2008年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追随专家们的脚步,赵煜接触到了传统插花艺术。从入门级的“技法”到艺术审美的“心法”,他沉迷其中。

2013年,他结束了花店生意,专事插花。何为插花?赵煜将其形容为是一个“搬家”的过程,他把大地比作一个巨大的花器,插花人将自然生长的花木从这个花器上剪裁下来,搬到特定的空间或氛围中,在这个过程里,会将个人情感、审美趣味投射其中,赋予植物二次生命,使其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自然美。他把这种审美状态称为“草木放光”。“一枝见曲折,三曲为妙;两枝分短长,黄金比例;三枝形聚散,深远高远;多枝有露藏,平远疏密。”比起传统插花的技法,在赵煜看来,作品的立意更重要,需要融入插花人太多的“人文感官”,“人生阅历,文学素养,对美的认知等。”为此,闲暇时,赵煜喜欢在书中寻找“心法”。

近年来,赵煜一直通过讲座、分享课以及组织四时节序茶会等方式,倡导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希望插花能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这两年,他还受到石家庄市植物园的邀请,举办不同主题的插花花艺展,让插花走进市民生活,还在盆景艺术馆内设立了插花艺术工作室。2020年12月,市园林局和他一起申报的“燕赵插花艺术”项目,入选了石家庄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前不久他也成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编辑:刘欢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