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深深地扎进这片土地 ——记赵县种粮大户姚风娟

2021-10-20 08:22:06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图为被授牌后合影的姚风娟(左)。  本报记者  刘立芳 摄

□本报记者 刘立芳 通讯员 聂聪超

10月18日,在赵县姚家庄村的农田里,两台旋耕机、一台撒肥机正在全力耕作,一台新型精量播种机紧跟其后播种小麦。赵县种粮大户姚风娟用木铲拨开一垄种好的田埂,仔细查看小麦的播种密度。姚风娟的合作社流转了附近4个村庄的2千多亩土地进行集约化种植,自秋收以来,她没日没夜地奔波在田间地头,为的是每一粒粮食都能颗粒归仓。

姚风娟今年50岁,2010年,她放弃县城的工作,回村种地,一度受到质疑。“土地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咱们中国人就得把根扎在这大地上,啥时候也不能忘本。”有股倔劲儿的她,2013年10月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经营,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

“我父亲他们那会儿种地是用牲口拉着犁耕种,那会儿条件那么艰苦,谁也没有放弃种地,现在更不能放弃,这农田是咱老百姓的根,不但要种下去,还得做优做好农业,种出科技感。”姚风娟说。2015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姚风娟的合作社紧抓赵县被评为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发展契机,找准借助智慧农机提供规模化托管服务的路子,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购置各种现代化农业机械。

当过会计的姚风娟给记者算了一笔种地账,一亩地一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买种子要80元,肥料290元,浇地360元(电费90元、人工270元),耕种收500元(农药140元、人工360元),流转费800元,一亩粮食总成本要2030元。“人工成本占到30%,农业要想有赚头,必须把人工这块降下来。”机器替换人工,合作社一步一步置办农机,从耕、种、收到打捆、烘干,应有尽有。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拥有社员196户,来找合作社托管的不光有姚家庄村,附近停住头村、北白尚村、南白尚村的土地也全部由合作社“全托管”,经营规模扩大到1.8万亩,平时只要30多人,农忙时再雇80个临时工,一个人就能管200亩地。规模出效益,合作社的优势显现出来。投入上,化肥从厂家统一订购,一吨便宜100多元,再加上批量购买种子、农药,成本还能节约,平均下来,每亩地能节省100多元。产出上,流转的土地生产的是麦种,一斤2.2元,比普通小麦贵上近1倍;玉米专供饲料厂,经色选机筛选,一斤多卖两角钱。1.8万亩一里一外算下来,纯利润300多万元。

流转土地种植和“托管”耕种模式成功后,姚风娟又将目光瞄向了农产品深加工。在合作社的石磨面粉车间内,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他们熟练作业,一台台电动石碾滚动着,一股浓郁的面香味扑鼻而来。经过装袋、封线后,一袋袋面粉整齐地排列在生产线上。“咱们的石磨面粉1斤能卖到6.8元,利润比卖原料高出两三倍。”姚风娟介绍说,石磨面粉采用的是低温研磨,可最大程度保留小麦的营养,并且加工过程中含有麸皮,出来的面粉呈现淡黄色,麦香味浓郁,一袋5公斤,至少也得68元。

“以前只卖原粮,利润还是小,现在合作社规模大了,我们就琢磨着在农产品加工上下功夫。”姚风娟说,2019年,合作社注册了“冀兴隆”商标,搞起了小麦加工,合作社年加工小麦4500多吨,共带动800多农户年增收240多万元。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身价,让农户尝到了农产品加工增收的甜头。谈到今后的发展,姚风娟笑着说,她还想开个农家乐、建个生态小菜园、养点鸡鸭,让城里人有机会体验一下田野乐趣,同时,也让更多农户共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合作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得荣誉见证了合作社和姚风娟一路走来的发展进步。姚风娟2013年获得农业农村部“全国种粮大户”称号,2016年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017年获中国农机行业年度农机化杰出服务奖,2018年成为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化精准施肥及肥料深施技术及其装备示范应用基地,被评为石家庄市“2018—2020年度重点龙头企业”,入选2021年度河北省“十佳”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品牌组织名单。

本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举办的2021“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已经启动,欢迎通过党报热线96399进行推荐。也可以通过关注“石家庄日报”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与我们联系。获评十佳“最美家乡人”称号的,将奖励正能量奖金2000元。 

编辑:刘晓婷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