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味道指尖传香绵延不绝

2021-09-19 07:35:29 来源:燕赵晚报

字号
  • 超大
  • 标准

新华区田家庄村老杨一家做传统月饼26年

■一家三口对传统手工月饼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烤制月饼前给月饼皮抹上蛋液撒上芝麻。

月是故乡明。中秋节临近,新华区西三庄街道田家庄村老杨家手工月饼坊里一派忙碌景象,揉面、配馅、扯皮、包馅料、按压成型……57岁的老杨一家三口一早就开始忙着为街坊四邻赶制中秋月饼,占地40平方米的月饼坊里很快就弥散出一股浓浓的香气。“我们做月饼26年了,老祖宗留下的技艺可不能丢。”在老杨看来,一个个凝聚着民俗记忆的手工月饼,不仅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家乡味,还有中国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一到中秋就想到他家月饼

早晨7点,位于田家庄小区的老杨家手工月饼坊还没开门,门外就已经排起了长队。为了能买到新鲜的传统手工月饼,许多远道而来的顾客不顾舟车劳顿,早早就等在了门口。

临近中秋,与往年一样,老杨家传统手工蛋黄皮月饼再次登上热销榜。“他家做月饼有些年头了,既可以帮忙加工,也可以直接买现成的。前几年,一个朋友送我几盒尝了尝,一下子就勾起了记忆中的老味道,真是欲罢不能,一到中秋就想他家的月饼。”一位从平山县赶来的老顾客这样说。

店外顾客热热闹闹,店内匠人忙忙碌碌。和面、配馅、团馅、套模、装饰、送进烤箱、包装,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

中秋节临近,老杨家的月饼需求量骤增,为了保证排队的顾客不白跑一趟,老杨喊上亲戚朋友赶过来帮忙,老杨一家三口更是辛苦,每天只能休息3个小时左右。

“我们每年只做一个多月的月饼,阴历七月初三开炉,一直忙活到八月十五,就是为了能让大家吃上这口最传统的月饼。”老杨戴着防尘帽和口罩站在烤炉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给月饼翻面,保证火候均匀。老杨的妻子黄巧云则站在操作台前,手把手教身边人和面、团馅,“面要铺平压实,团上馅才好吃。你瞧,要团成这种薄皮大馅的。”

就这样,在老杨一家人的分工协作下,一盘盘精心制作的手工月饼源源不断地新鲜出炉,迅速被老主顾带走。

夫妻俩拜师学艺守住“老味道”

老杨名叫杨建斌,是土生土长的田家庄村人。初见他时,感觉人如其名,瘦高个,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

“我最初是修家电的,在我们村活动中心庆丰楼二楼租的房,妻子则在村里打烧饼、卖烧饼,虽然我俩做的都是小本生意,但日子过的挺知足。”在旁人眼里,这对勤劳朴实的夫妻是村里最早的“手艺人”。

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手工月饼日渐成为田家庄村人中秋欢度佳节的必备品。

“月饼同烧饼一样,都是面食,不如咱们改行做月饼吧。”1995年,在妻子的提议下,31岁的老杨和妻子拜师学艺,开始加工月饼,并将庆丰楼家电维修门市改成了手工月饼坊,俩人每天起早贪黑研究如何用料,如何配比,才能做出香而不腻的特色传统月饼。

然而,万事开头难,做月饼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夫妻俩在反复的尝试和探索中前进,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馅料足、月饼皮酥软,老杨家的月饼越做越香、越做越有名。老杨夫妻俩一合计,咱们在庆丰楼做月饼,干脆就给月饼起名庆丰楼。

从那以后,每到中秋来临,他家月饼销量倍增,由于是纯手工制作,每天产量少往往供不应求,老杨只好请亲戚过来帮忙,起早贪黑赶制月饼。

“其实,我们一开始就想着做个小买卖,养家糊口就行。没想到,这月饼大家都爱吃,尤其是许多中老年人,都说我家月饼有老月饼的味道。这一晃眼就干了26年。”黄巧云笑着说。

26年来的坚守与创新

古人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我家月饼除了用料好,馅足外,关键是月饼皮酥,这个步骤至关重要。”在这间不足40平方米的月饼坊里,有一块占地1平方米左右的“秘密基地”,这里蕴藏着老杨家月饼声名远扬的秘密。黄巧云告诉记者,这26年来,对中国传统月饼技艺的坚守和创新是他们的“成功法宝”。

“我们矢志坚守的是留住手工月饼的那种老味道,要将这种老味道传承下去。”在老杨看来,月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食,不仅要有好风味,更要有情怀加持,让大家在每一块手工月饼中吃出石家庄人的记忆和味道。

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杨一家也在不断琢磨如何在坚守中创新,既要保留老月饼的味道,也要迎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因此,这些年,他家月饼馅料的种类越来越多,口感也越来越好。“蛋黄皮月饼是我家的招牌,五仁月饼是标配。不过今年我们又推出了新品,蛋黄枣皮和酥皮月饼,配上五仁、豌豆、黑芝麻、板栗等不同馅料,不同月饼皮的月饼就有了不同的味道。”老杨的儿子,33岁的杨京介绍说。

“85后”成新一代手艺人

2019年,杨京从一家事业单位辞职,正式接过父母传统手艺的接力棒,在“秘密基地”进进出出,成为了这里的新主人。

“我从小就看父母做月饼,对传统技艺的喜爱早已深入骨髓。”从8岁起,杨京就开始给父母打下手,配馅、和面、团馅、烘烤……传统月饼的每一个制作步骤,他早就铭记于心。如今,在耳濡目染和岁月更迭中,曾经的孩童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月饼匠人,从给月饼“套圈”到思考提升月饼口感,再到亲自实验、烤制、试吃,杨京传承了中国老手艺人特有的勤奋、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希望我家的月饼能以味胜人,成为百年老店”。

“一个小小的月饼坊能开20多年挺不容易。前几年,我们村经历了城中村改造,庆丰楼拆了,很多老铺子都关门了,他家的月饼坊也是多次搬家换地,能在村里改造完后再搬回来,我们都挺高兴,又能找回记忆中的老味道。”一位上了岁数的村民说,庆丰楼虽已伴随城中村改造成为了历史,但老杨家的庆丰楼月饼却一直做到了今天。“这些中国传统技艺应该被保护、被传承、被创新。”

老杨感触颇深,他从抽屉里拿出了他最初做月饼的木质模具,“以前做月饼都是一个个自己用手磕,保留着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制作技艺。这一技艺我也传授给了儿子。”如今,这两年,他们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为了提高月饼的加工效率,老杨家月饼由纯手工到半手工,大大提高了月饼的加工效率。“这个切面剂子的机器是我自己发明的,有了它,12个面剂子一下就切好了,再也不用用手一个个揪了。”学电气出身的老杨自豪地说。

这间小小的月饼坊,是老杨一家人赖以生存的地方,更是他们为事业和梦想拼搏的地方,他们26年来的默默付出,是对中国百年技艺的坚守、传承与创新。 

编辑:刘晓婷
责任编辑:尚燕华
石家庄新闻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